精彩小说尽在天香书院!手机版

您的位置 : 首页 > 时空锈蚀:我的1940

第3章 融入

发表时间: 2025-09-18
深秋的寒风卷起枯黄的落叶,在山谷间呼啸而过。

武工队的临时驻地隐藏在一处背风的山坳里,几顶简陋的帐篷在风中猎猎作响。

林恒裹紧身上那件己经洗得发白的棉袄,这是队里一位牺牲战友的遗物。

经过一个多月的适应,他己经基本掌握了当地的方言,皮肤也被风吹日晒得粗糙了许多,乍看上去己经不像当初那个格格不入的"异乡人"了。

"林同志,队长叫你去开会。

"卫生员小梅撩开帐篷的门帘,脸上带着惯有的温暖笑容。

她手里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野菜汤,"先把这个喝了,看你脸色还是不太好。

"林恒感激地接过陶碗,热气瞬间温暖了他冻得发僵的双手。

"谢谢梅姐。

我这就过去。

"这些天,林恒凭借空间里缓慢生成的药品和《赤脚医生手册》上的知识,己经成了队里的"编外卫生员"。

小梅是个好学的姑娘,总是缠着林恒问这问那。

林恒也乐得教她一些基础的卫生知识,从洗手灭菌到伤口处理,小梅学得认真,进步飞快。

主营帐内,队长老洪和指导员张诚正对着一张粗糙的手绘地图低声讨论着。

几位分队长也都在场,气氛显得有些凝重。

"林同志来了,"老洪抬头招呼他,"过来一起听听。

"张诚指着地图上的标记:"上级命令我们护送一批急需的药材到西山根据地,必须在下一次大雪封山前送到。

问题是走哪条路线。

"传统的路线是经马蹄沟,路程最短,但地势险要。

"一分队长指着地图上的一处峡谷,"这里容易设伏。

"洪眉头紧锁:"另一条路是绕道老虎岭,要多走三天路程,但相对安全些。

问题是药材急需,时间耽搁不起。

"马蹄沟... 林恒心里猛地一跳。

这个名字在他模糊的历史知识中激起了波澜。

他努力回忆着大学时偶然看过的一本地方抗战史,里面似乎提到过1940年秋冬之交,一支八路军运输队在马蹄沟遭遇伏击,全军覆没。

具体时间记不清了,但就是这个季节。

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地图上,等待着老洪的最终决定。

"队长,"林恒突然开口,声音有些干涩,"不能走马蹄沟。

"帐篷内顿时安静下来,所有人都看向他。

老洪挑眉:"为啥?

林同志有什么高见?

"林恒深吸一口气,知道自己必须给出合理的解释:"前些天我在山下躲藏时,偶然听到几个过路的商人嘀咕...说马蹄沟最近新增了日军据点,有重兵驻守。

""商人?

什么样的商人?

"张诚的目光锐利如刀,让林恒心里发虚。

"就...普通的行商,"林恒硬着头皮继续编造,"听口音像是东北那边的。

他们说最近最好不要走马蹄沟那条路,看到不少日军活动。

"张诚与老洪对视一眼,神色更加凝重。

东北口音的行商——在这个特殊时期,很可能是伪满特务伪装的。

如果连他们都在提醒避开马蹄沟,说明那里的情况确实危险。

"你什么时候听到的?

具体是哪天?

在什么地方?

"张诚追问细节。

林恒心里一紧,努力保持镇定:"大概是五天前,我在小王庄后面的林子里躲藏时听到的。

那会儿刚好有一队伪军经过,我就躲树丛里了,那两个商人也是躲在那里的。

"这个解释合情合理,小王庄附近确实常有日伪军活动。

老洪摸着下巴上的胡茬,沉吟片刻:"宁可信其有。

张指导,你的意见?

"张诚盯着地图看了良久,终于点头:"改道老虎岭。

时间紧迫,但总比送死强。

"决定一旦做出,整个武工队立即行动起来。

林恒被分配到后勤组,负责检查携带的物资。

他悄悄从空间里取出最后几片消炎药,混入队里的医药包中。

出发前,小梅特意找到他:"林同志,谢谢你。

要不是你的提醒,我们可能就...""我只是转述听到的话,"林恒谦虚地说,"希望那些商人说的是真的。

"三天后,武工队护送着药材安全抵达西山根据地。

一进入根据地范围,就听到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:一支友军运输队在前天途经马蹄沟时遭遇伏击,无一生还。

消息传来时,林恒正在帮小梅整理药材。

她的手一抖,药包差点掉在地上。

"老天爷..."她喃喃道,"要不是你..."老洪重重地拍了拍林恒的肩膀,力道大得让他踉跄了一步:"好小子!

你这耳朵立大功了!

"张诚没说什么,但看林恒的眼神明显多了几分深意。

当晚,武工队被安排在一处农家院休息。

林恒正准备躺下,张诚撩开门帘走了进来:"林同志,出来一下,有点事找你。

"月光下,张诚的面容显得格外严肃:"林恒同志,你跟我说实话,那些话真是从商人那里听来的?

"林恒的心跳骤然加速,但表面上仍保持镇定:"是的,指导员。

怎么了?

""没什么,"张诚语气缓和下来,"只是以后有这种重要信息,要第一时间报告。

不管听起来多么不可思议,明白吗?

""明白。

"林恒暗暗松了口气。

"对了,"张诚转身要走,又突然回头,"上级认为你在情报分析方面可能有特殊才能。

从明天开始,你到情报组帮忙整理分析各地送来的情报。

"这个决定让林恒既兴奋又忐忑。

兴奋的是终于能更大程度地发挥作用,忐忑的是担心自己的特殊之处会引起过多注意。

情报组的工作地点是一间简陋的土坯房,里面堆满了各式各样的纸张——有从敌人那里缴获的文件,有各地送来的情报纸条,还有各种传言和消息的记录。

负责人是老赵,一个戴眼镜的瘦弱中年人,据说战前是中学老师。

他对林恒的到来表示欢迎,但眼神中带着明显的好奇和审视。

"林同志,听说你有一对神耳朵?

"老赵开玩笑地说,递过一叠杂乱无章的纸条,"这些都是近期各地送来的情报,你看看能不能找出什么有用的信息。

"林恒接过那叠纸条,发现上面的信息零散而杂乱:某地日军调动、某村伪军征粮数量、某个汉奸的行踪...信息真假难辨,时间地点也模糊不清。

现代的信息处理训练让他很快找到了方法。

他请求老赵给他一张区域地图和一些不同颜色的图钉。

每一条信息都被他分类、标注在地图上,用不同颜色表示时间先后和可信度。

三天后,当地图上插满了五颜六色的图钉时,一个清晰的模式逐渐显现出来。

"老赵,你看这里,"林恒指着地图上的一处区域,"最近一周,有七个村庄报告了小股敌军征粮的活动。

我计算了他们的征粮数量,比平时多了三成。

"老赵推推眼镜,凑近细看:"确实...但这能说明什么?

""再看征粮队的方向,"林恒用铅笔在地图上画出几条线,"全部指向根据地的核心区域。

而且时间上看,他们似乎在为某种大规模行动做准备。

"老赵的脸色渐渐变了:"你的意思是...""敌人可能在为一次大规模扫荡做准备,"林恒肯定地说,"征粮是为了储备物资,小股部队活动是在侦察路线和试探我们的防御。

"这个分析结果立即被上报。

起初,一些领导持怀疑态度,认为这是过度解读。

但随后从内线传来的情报证实了林恒的判断——日军确实正在策划一次针对根据地的大规模扫荡行动。

由于提前预警,根据地得以做好充分准备:群众转移、物资隐蔽、部队调动...当日军真的发动扫荡时,遭遇了早有准备的顽强抵抗,损失惨重却收获甚微。

战后总结会上,林破受到了特别表扬。

张诚在会后找到他,眼神复杂:"林同志,你又立了大功。

但是..."他顿了顿,"我越来越好奇,你这些本事都是从哪学来的?

"林恒心里一紧,面上却保持平静:"指导员,我就是喜欢琢磨这些零零碎碎的信息。

家里以前开杂货铺,要学会算账盘货,可能就养成了这个习惯。

"张诚若有所思地点点头,没再追问,但林恒能感觉到,指导员对他的好奇和疑虑都在加深。

几天后的一个傍晚,林恒正在整理情报,老赵神秘兮兮地凑过来:"林同志,上级很欣赏你的才能。

可能很快就要调你去更大的舞台发挥作用了。

"林恒一愣:"调走?

去哪里?

""可能是军区司令部的情报处,"老赵压低声音,"那里更需要你这样的人才。

"当晚,林恒躺在土炕上,辗转难眠。

调往军区意味着更大的舞台,也意味着更多的关注和风险。

自己的那点秘密,能否在更高级别的机关中继续保持?

月光从窗户纸的破洞中洒进来,在地上投下一片银白。

林恒悄悄从空间里取出那只己经电量不足的手机。

屏幕亮起的瞬间,他迅速调出存有的历史资料,试图寻找更多关于这个时期的信息。

“1940年秋冬...华北抗日根据地..."他喃喃自语,手指快速滑动着有限的离线资料,"大扫荡...百团大战后续..."突然,门外传来轻微的脚步声。

林恒迅速收起手机,屏住呼吸。

“林同志,睡了吗?

"是小梅的声音。

"还没,"林恒松了口气,"有事吗?

"小梅推门进来,手里捧着几个热乎乎的烤红薯:"看你晚上没吃多少,特意给你留的。

""谢谢梅姐。

"林恒接过红薯,温暖的感觉从手心传遍全身。

小梅在炕边坐下,犹豫了一下才开口:"听说...你可能要调走了?

""可能吧,"林恒轻声说,"还没确定。

"两人沉默地吃着烤红薯,各怀心事。

最后小梅轻声说:"不管你去哪里,都要好好的。

你的那些本事...很了不起,但也容易惹人注意。

要小心。

"林恒心中涌起一股暖流:"我会的。

谢谢你,梅姐。

"小梅离开后,林恒望着窗外的明月,思绪万千。

这个世界己经不再是陌生的异乡,这里有了关心他的人,也有了需要他守护的东西。

手机的微光再次亮起,他最后看了一眼屏幕上的历史记载,然后毅然关闭了电源。

无论前路如何,他己经做好了准备。

在这个烽火连天的时代,他将用自己的方式,走出一条独特的抗战之路。

月光如水,洒在这个穿越者的身上,安静而坚定。

津ICP备2023000462号-2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