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卷:寸芒初试林恒在武工队的临时驻地度过了第一个不眠之夜。
清晨,他被一阵压抑的咳嗽声惊醒。
只见队员大牛脸色潮红,呼吸粗重,显然是在昨日的战斗中受了风寒,又因物资匮乏导致病情加重。
"这样不行,"林恒想起空间里那本《赤脚医生手册》,"得想办法帮他退烧。
"他谨慎地取出几片阿司匹林,磨成粉末混入水中。
"老哥,试试这个,或许能好些。
"队长老洪警惕地看着他:"这是啥?
""家乡的土方子,"林恒勉强笑着,"退烧用的。
"或许是昨日林恒的善意让老洪稍微信任,他最终点头同意。
令人惊喜的是,一小时后大牛的体温明显下降,呼吸也平稳许多。
这件事让队员们对林恒的态度悄然改变。
卫生员小梅尤其好奇:"林同志,你那药方真灵验,能教教我吗?
"林恒趁机提出建议:"药只是辅助。
更重要的是预防。
比如饭前洗手,水一定要烧开再喝......"他示范了七步洗手法,还建议在驻地挖建简易厕所。
起初大家觉得多此一举,但看到林恒坚持示范,老洪终于发话:"按林同志说的试试!
"一周后,队里腹泻发烧的情况显著减少。
更让老洪惊喜的是,林恒居然修好了一支卡壳多年的汉阳造。
"你咋会的?
"老洪忍不住问。
"家里以前开修理铺的,"林恒含糊其辞,心里感谢大学金工实习的经历,"还有些小工具。
"他悄悄用空间里的微型锉刀和油石处理了枪械的故障部位。
修好的步枪在接下来的侦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击毙了两个落单的伪军,缴获了一批珍贵弹药。
那晚,老洪特意分给林恒多半个窝头:"林同志,有你真是队伍的福气。
"林恒啃着粗糙的窝头,心里却比吃了蜜还甜。
他终于不再是累赘,而是真正成为了这个集体的一份子。
秋深了,武工队接到任务:护送一批药材穿过日军封锁线。
老洪摊开粗糙的地图,正在研究路线。
"最好绕开马蹄沟,"老洪指着地图,"那边地势复杂,容易中埋伏。
"林恒心里猛地一紧。
马蹄沟...这个名字在他模糊的历史知识中隐约有印象。
好像是1940年秋冬,一支八路军小部队在那里遭遇埋伏,全军覆没。
"队长!
"林恒脱口而出,"不能走马蹄沟!
"所有人都看向他。
老洪皱眉:"为啥?
"林恒急中生智:"前些天我躲藏时,听几个过路的商人嘀咕,说马蹄沟最近新增了据点,有日军驻守。
""商人?
啥样的商人?
"指导员张诚目光锐利。
"就...普通的行商,"林恒硬着头皮编造,"听口音是东北那边的。
"张诚与老洪对视一眼,神色凝重。
东北口音的行商很可能是伪满特务伪装的。
"宁可信其有,"张诚最终拍板,"改道老虎岭。
"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极其正确。
后续情报证实,日军确实在马蹄沟设下了埋伏圈。
而改道的老虎岭虽然难走,却安全通过了封锁线。
这次事件后,张诚开始让林恒参与情报分析工作。
林恒现代的信息处理能力很快显现出来:他能从零散的信息中找出关联,用简单的统计方法分析敌军动向。
一天,他注意到多个村庄都报告有"小股敌军征粮"的信息。
通过在地图上标记时间和地点,他发现了一个清晰的推进 pattern。
"敌人可能在为一次大规模扫荡做准备,"林恒指着自己绘制的简易图表,"征粮队的方向指向根据地核心区,时间上也呈合围态势。
"张诚震惊地看着这张前所未见的"情报分析图",立即上报。
根据地因此提前做好了反扫荡准备,减少了大量损失。
林恒的解释依然是"从商人那里听来的说法",但张诚看他的眼神己经多了几分深意:"林同志,你这些听说的本事,可是帮了大忙啊。
"林恒心中忐忑,既为自己的作用感到欣慰,又为秘密可能暴露而担忧。
但他更不知道的是,自己的表现己经引起了更高层的注意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