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彩小说尽在天香书院!手机版

您的位置 : 首页 > 巷尾的修表匠

第2章 旧日记里的槐花

发表时间: 2025-09-15
张婶拿着修好的上海牌手表,在手腕上绕了两圈,又凑到耳边听了听,脸上的皱纹都笑开了:“还是明山你手艺扎实,前两天拿去街口那家修,人家说零件坏了要换,张口就要八十块。”

周明山正把装工具的铁盒归位,闻言抬头笑了笑:“老物件了,哪那么容易坏,大多是积了灰、缺了油。”

他顿了顿,指了指张婶手腕上的表,“这表你戴了二十多年吧?

当年你儿子满月,你男人特意托人从上海带回来的。”

张婶愣了愣,随即拍了下大腿:“可不是嘛!

你这记性真好。

那时候你刚接手这铺子,还是个后生仔,我抱着我家小子来你这儿修过一回闹钟呢。”

她往巷口望了望,夕阳把槐树叶染成了金红色,“时间过得真快,我家小子都当爹了,你也守着这铺子三十年了。”

周明山没接话,拿起桌边的抹布,慢慢擦着深绿色的绒布桌面。

绒布上还留着林晓雨掉的泪渍,干了之后留下浅浅的印子,像极了多年前苏兰芝趴在桌边哭时,在他笔记本上留下的痕迹。

“对了明山,”张婶忽然压低声音,“前阵子巷口搬来个老太太,听说也是从上海回来的,姓苏,你见过没?”

“苏”字刚入耳,周明山捏着抹布的手猛地顿了一下,指节泛白。

他抬起头,声音有些发紧:“没……没见过。

什么时候搬来的?”

“就上周,住三号院最里头那间。”

张婶往三号院的方向努了努嘴,“听说身体不太好,天天坐在门口的藤椅上晒太阳,也不怎么说话。”

她见周明山脸色不对,连忙补充道,“你也别多想,就是随口跟你说一句。”

周明山“嗯”了一声,低下头继续擦桌子,可手里的抹布却怎么也擦不匀。

苏兰芝也是上海人,当年她跟着父母去了上海,就再也没回来。

这世上姓苏的人多,可在这条老巷里,突然冒出来一个从上海回来的苏姓老太太,还是让他的心像被浸了水的棉花,沉得发慌。

张婶又闲聊了几句,见周明山没什么兴致,便拿着手表走了。

铜***响过之后,铺子里又恢复了安静,只剩下怀表“滴答”的声音,在暮色里显得格外清晰。

周明山走到墙角的木柜前,打开最底层的抽屉,里面放着那个装怀表的旧木盒。

他蹲下来,手指摩挲着木盒上的纹路——这是师傅亲手做的,当年师傅说,好东西要放在好盒子里,才不会被时光磨坏。

他打开盒子,两块怀表静静躺在里面,黄铜外壳在昏暗中泛着温润的光。

他拿起刻着“兰芝”的那块,轻轻拧了拧发条,“滴答”声立刻响了起来。

这声音和林晓雨的那块怀表几乎一模一样,像是跨越了西十年的时光,在这一刻重合了。

他忽然想起张婶说的那个苏姓老太太,心里像被猫抓了似的,坐立难安。

他站起身,走到铺子门口,往三号院的方向望了望。

三号院在巷子中段,门口爬满了牵牛花,藤椅上果然坐着一个老太太,背对着他,头发花白,梳得整整齐齐,身上穿着一件藏青色的对襟衫,和当年苏兰芝母亲穿的款式很像。

风从巷口吹过来,带着槐花的香气。

周明山盯着那个背影,脚像灌了铅似的,挪不动一步。

他想走过去看看,又怕真的是她——西十年了,他连一句“对不起”都没说出口,现在该怎么面对她?

就在这时,巷口传来一阵轻快的脚步声,林晓雨抱着一个布包,快步走了过来。

她看见周明山站在门口,立刻扬起笑脸:“周爷爷,您在这儿吹风呢?”

周明山猛地回过神,连忙收回目光,脸上挤出一丝笑:“刚修完表,透透气。

你怎么来了?

怀表又坏了?”

“不是不是,”林晓雨把布包抱在怀里,走到他面前,有点不好意思地说,“我……我想请您帮个忙。

我把外婆的日记带来了,里面有几页纸受潮了,字迹有点模糊,您能不能帮我看看,有没有办法让字迹清楚一点?”

周明山愣了愣,随即点头:“进来吧,我看看。”

林晓雨跟着他走进铺子,把布包放在桌上,小心翼翼地打开。

里面是一本深棕色的皮面日记,封面上绣着一朵缠枝莲,针脚细密,和怀表上的花纹如出一辙。

日记的边角己经磨损,皮面也有些开裂,看得出来被人反复翻看了很多次。

“这是外婆十八岁生日那天,那个人送她的,和怀表一起送的。”

林晓雨轻轻抚摸着封面,声音很轻,“外婆说,她写了西十年日记,里面全是想对那个人说的话。

前几天下雨,我没把日记收好,淋了点雨,后面几页的字迹就模糊了。”

周明山拿起日记,入手很轻,却又觉得沉甸甸的。

他翻开第一页,上面是一行娟秀的字迹:“1984年8月15日,今天我十八岁,收到了两块礼物,一块怀表,一本日记。

送礼物的人,眼睛像槐树下的月光。”

1984年8月15日——周明山的心脏猛地一缩。

那天正是苏兰芝的十八岁生日,他偷偷把怀表放在她的工位上,却没敢送她日记。

原来,当年还有一本日记?

他继续往下翻,字迹从娟秀变得成熟,再到后来的有些颤抖,却始终工整。

每一页都写着日期,每一篇都离不开“他”——“1985年3月20日,今天厂里组织去春游,看到槐花开了,想起巷口的那棵老槐树。

他说过,等槐花开了,就带我去摘槐花做槐花糕。

可他没来,我也走了。”

“1987年5月12日,今天在上海的街头,看到一个穿蓝布褂子的人,背影很像他。

我追了两条街,结果不是他。

怀表还在走,可他什么时候才会回来?”

“1990年10月1日,今天北京的天安门真好看,可身边没有他。

他说过,我的愿望就是他的愿望,可他怎么忘了?”

周明山的手指抚过那些模糊的字迹,指腹传来纸张粗糙的触感,眼泪不知不觉就掉了下来,砸在“他怎么忘了”那几个字上,晕开一小片湿痕。

他没忘,从来没忘。

当年他没跟她走,不是因为不爱,是因为师傅突然中风,卧病在床,他不能丢下师傅不管;当年他没去找她,是因为师傅说,苏兰芝在上海成了家,过得很好,让他别去打扰。

他一首以为,他的遗憾是没说出口的“对不起”,可现在才知道,他的遗憾,是错过了西十年的时光,错过了她每一个想他的瞬间。

“周爷爷,您怎么了?”

林晓雨见他掉眼泪,连忙递过一张纸巾,“是不是字迹太模糊,没办法修啊?

没关系的,我再想想别的办法。”

周明山接过纸巾,擦了擦眼泪,深吸一口气:“能修,就是要费点功夫。

你把日记放在这儿,明天再来拿吧。”

他顿了顿,犹豫了一下,还是问道,“你外婆……叫什么名字?”

“苏兰芝。”

林晓雨脱口而出,然后有点疑惑地看着他,“周爷爷,您认识我外婆吗?”

周明山的心脏像是被重锤砸了一下,疼得他几乎喘不过气。

真的是她,真的是苏兰芝。

他张了张嘴,想说“认识”,可话到嘴边,却变成了:“以前……听人说起过。”

林晓雨没多想,点了点头:“我外婆年轻时可漂亮了,日记里说,当年巷子里好多人都喜欢她呢。”

她拿起布包,“那日记就麻烦您了,周爷爷,我明天一早来拿。”

“好。”

周明山看着她走出铺子,铜***响过之后,铺子里又只剩下他一个人。

他拿起那本日记,翻到最后几页受潮的地方,仔细看了看——字迹虽然模糊,但还能看出轮廓。

他从抽屉里拿出一瓶酒精和几张吸水纸,这是他以前修旧图纸时用的方法,不知道能不能用在日记上。

他把吸水纸铺在模糊的字迹上,用棉签蘸着少量酒精,轻轻在吸水纸上擦拭。

酒精慢慢渗透纸张,模糊的字迹渐渐清晰起来——“2020年6月10日,今天去医院检查,医生说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。

我想回那条老巷,看看那棵老槐树,看看他的修表铺。

不知道他还在不在?”

“2023年9月5日,终于回到老巷了,修表铺还在,他也还在。

他老了,背有点驼,穿的还是蓝布褂子,和我记忆里一样。

我不敢去见他,怕他认不出我,更怕他认出我。”

“2024年5月20日,晓雨说,怀表坏了,去修表铺修了。

修表铺的爷爷叫周明山,是他。

怀表修好了,声音和以前一样。

我想对他说,我没怪他,从来没怪过他。”

周明山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,砸在日记上。

原来她早就回来了,早就看见他了,早就不怪他了。

他以为自己藏得很好,却不知道,她一首在暗处看着他,看着他守着修表铺,看着他慢慢变老。

他放下日记,快步走出铺子,往三号院的方向跑去。

暮色己经很浓了,巷子里的路灯亮了起来,昏黄的灯光照在青石板路上,像铺了一层金子。

三号院门口的牵牛花己经谢了,藤椅上空空的,那个藏青色的背影不见了。

“请问,住在这里的苏兰芝老太太呢?”

周明山抓住一个路过的邻居,声音发颤。

“你说苏老太太啊,”邻居愣了愣,“今天下午被救护车拉走了,说是突发心脏病,送去市医院了。

她孙女跟着去了,就是那个经常抱着布包的小姑娘。”

周明山的心一下子沉到了谷底,他松开邻居的手,转身往巷口跑去。

他不知道市医院在哪里,只知道要尽快找到她,尽快对她说“对不起”,尽快对她说“我想你”。

巷口的老槐树下,几个孩子正在追闹,槐花落在他们的头上、肩上,像雪一样。

周明山跑过槐树下时,一片槐花落在他的衣领上,他抬手拂掉,忽然想起很多年前,苏兰芝蹲在槐树下,给受伤的小鸟包扎伤口,阳光落在她的头发上,槐花落在她的肩上,像现在一样。

他跑出巷口,拦了一辆出租车,声音急促:“师傅,市医院,快!”

出租车驶离老巷时,周明山回头望了一眼——修表铺的灯还亮着,门口的铜铃在风里轻轻摇晃,发出“叮铃”的声音,像是在呼唤他,又像是在送别他。

市医院的急诊室灯火通明,周明山跑进去,抓住一个护士就问:“请问,今天下午送来的苏兰芝老太太在哪里?”

护士查了查登记本,说:“在抢救室,家属在外面等着。”

周明山顺着护士指的方向跑去,抢救室门口的长椅上,林晓雨抱着那个布包,哭得肩膀发抖。

她看见周明山,愣了愣,然后站起来,哽咽着说:“周爷爷,您怎么来了?”

“我……我来看你外婆。”

周明山的声音很轻,目光落在抢救室的门上,门上的红灯亮着,像一颗跳动的心脏。

“医生说,外婆情况很危险。”

林晓雨擦了擦眼泪,“下午我回家,看见外婆躺在藤椅上,怎么叫都没反应,我就赶紧打了120。

外婆口袋里,还放着您修的那块怀表,一首在走。”

周明山走到长椅旁坐下,看着抢救室的门,心里像被刀割一样。

他想对林晓雨说,他就是日记里的“他”,他就是送怀表和日记的人,他就是让苏兰芝等了西十年的人。

可他张了张嘴,却怎么也说不出口——西十年的遗憾,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。

林晓雨见他不说话,也坐了下来,抱着布包,小声说:“外婆说,她最大的愿望,就是能再见到那个人,对他说一句‘我没怪你’。

可她一首没勇气去见他,她说,那个人现在应该过得很好,有自己的家庭,有自己的生活,她不能去打扰。”

周明山的眼泪又掉了下来,他看着林晓雨,声音沙哑:“她没打扰我,从来没有。

这些年,我一首在等她,一首在想她。”

林晓雨愣了愣,抬起头,疑惑地看着他:“周爷爷,您……我就是那个人。”

周明山打断她的话,声音很轻,却带着西十年的重量,“我就是送她怀表和日记的人,我就是让她等了西十年的人,我叫周明山。”

林晓雨的眼睛一下子睁大了,手里的布包差点掉在地上。

她看着周明山,嘴唇动了动,半天说不出一句话:“您……您就是外婆日记里的人?”

周明山点了点头,眼泪掉得更凶了:“是我。

当年我没跟她走,是因为我师傅突然中风,我不能丢下他。

当年我没去找她,是因为我师傅说她成了家,过得很好,让我别去打扰。

我以为……我以为她早就忘了我,可我没想到,她一首在等我,一首在想我。”

林晓雨的眼泪也掉了下来,她抓住周明山的手,手很凉,却很有力:“外婆没忘,她从来没忘。

她的日记里,每天都在写您,每天都在想您。

她说,您的眼睛像槐树下的月光,她说,您做的槐花糕最好吃,她说,您修表的时候最认真。”

周明山反握住林晓雨的手,泪水模糊了双眼。

他想起当年,他和苏兰芝在槐树下摘槐花,他做了槐花糕,她吃得满脸都是,笑着说:“明山,你做的槐花糕真好吃,以后我天天都要吃。”

他想起当年,他在修表铺里修表,她趴在桌边看着他,说:“明山,你修表的时候真认真,像在做一件宝贝。”

那些细碎的瞬间,像电影一样在他脑海里回放,每一个画面都清晰得仿佛就发生在昨天。

他以为这些记忆早就被时光磨淡了,却不知道,它们一首藏在他的心底,只要轻轻一碰,就会汹涌而出。

抢救室的门忽然开了,医生走出来,摘下口罩,对他们说:“病人暂时脱离危险,但情况还是不太好,需要转到重症监护室,家属做好心理准备。”

周明山和林晓雨连忙站起来,跟着医生往重症监护室走去。

透过玻璃窗,周明山看见苏兰芝躺在病床上,身上插着各种管子,脸色
津ICP备2023000462号-2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