乾隆十七年冬,腊月十五。
雪停了,天却更冷了。
风刮在脸上,像刀子割似的,把胡同里的黄土卷得漫天飞。
和珅揣着福安叔给的二十文钱,缩着脖子往胡同口走 —— 母亲的药快吃完了,福安叔让他去街角的 “仁心堂” 抓药,顺便看看能不能买半斤糙米,熬点粥给和琳垫肚子。
路过胡同中段那座青砖小院时,和珅的脚步忍不住慢了下来。
那是周先生的私塾。
朱红色的院门虚掩着,里面传来朗朗的读书声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
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”
声音整齐响亮,像一串珠子落在盘子里,清脆好听。
和珅站在院墙外,脚像钉在了地上似的,挪不动了。
他认得周先生。
周先生是个老秀才,早年考过举人没中,就在胡同里开了家私塾,教附近旗人、***的子弟读书。
父亲在世时,曾跟周先生聊过天,说 “这先生有学问,待人也宽厚”,还说等和珅再大些,就送他来周先生这里读书。
可现在,父亲不在了,家里连饭都吃不上,读书成了遥不可及的梦。
“哟,这不是钮祜禄家的穷小子吗?”
身后突然传来一声嘲笑,把和珅吓了一跳。
他回头一看,是三个穿着绸缎棉袄的半大孩子,为首的是正黄旗阿桂家的小儿子,也叫阿桂,比和珅大两岁,平时总爱欺负胡同里的穷孩子。
阿桂双手叉腰,斜着眼睛看和珅:“怎么?
站在周先生的私塾门口,想进去读书啊?
你知道周先生这里学费多少吗?
一个月一两银子!
你们家连窝头都吃不起,还想读书?”
旁边一个瘦高个孩子跟着起哄:“就是!
我听说你们家还欠着钱老板的债呢,再过二十多天,你就要去给人家当学徒了,读什么书啊?”
和珅攥紧了手里的二十文钱,指节都泛白了。
他知道阿桂说的是实话,可他就是想听读书声,就是想多认几个字。
他咬了咬嘴唇,没理阿桂,转身往院墙根挪了挪,把耳朵贴得更近了些。
“…… 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”
院里的读书声还在继续,周先生的声音也传了出来,温和而有力:“诸位子弟,这‘不愠’二字,可不是简单的不生气。
别人不了解你,误解你,你却能不恼不怒,还能坚守本心,这才是君子的气度啊……”和珅听得入了迷,不知不觉就蹲了下来,把冻得通红的手揣进怀里,怀里还藏着昨天剩下的半个窝头 —— 那是张嬷嬷给的,他没舍得吃,想留给和琳。
他闭上眼睛,把周先生的话在心里默念一遍,又在地上用手指划着 “愠” 字的写法 —— 父亲以前教过他写这个字,他没忘。
“你还敢偷听!”
阿桂突然冲过来,一脚踢在和珅身边的雪堆上,雪沫子溅了和珅一裤腿。
和珅猛地站起来,瞪着阿桂:“我听我的,跟你没关系!”
“跟我没关系?”
阿桂冷笑一声,伸手就要推和珅,“这是周先生的私塾,你在这儿偷听,就是偷东西!
我得告诉周先生去!”
“你别去!”
和珅赶紧拉住阿桂的胳膊,“我没偷东西,我就是想听先生讲课……吵什么呢?”
院门关了,一个穿着藏青色长衫、留着山羊胡的老人走了出来,正是周先生。
周先生手里拿着一本《论语》,眉头皱着,看着院外的几个孩子:“阿桂,你怎么在这儿跟人吵架?
不去背书了?”
阿桂立刻换了副模样,跑到周先生身边,指着和珅告状:“先生!
他在院墙外偷听您讲课!
还不肯走!”
周先生的目光落在和珅身上。
和珅心里一紧,赶紧低下头,小声说:“先生,对不起,我不是故意要偷听的…… 我就是觉得您讲得好,想多学几个字。”
周先生打量着和珅。
这孩子穿着一件不合身的旧夹袄,袖口卷了好几层,脸上冻得通红,却干干净净的,眼睛亮得很,不像个顽劣的孩子。
他想起常保 —— 去年常保还来跟他聊过,说想送儿子来读书,可惜……“你叫和珅,是常保大人的儿子?”
周先生突然开口。
和珅愣了一下,抬起头:“先生,您认识我爹?”
“认识,” 周先生点了点头,语气缓和了些,“你爹是个正首人,去年还跟我聊过《论语》呢。
你方才在墙外,听我讲了哪一段?”
和珅心里一喜,赶紧回答:“回先生,您讲的是《学而》篇里的‘学而时习之’和‘人不知而不愠’,您还说,‘不愠’是君子的气度,不是简单的不生气。”
周先生眼睛亮了亮,又问:“那你说说,‘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’,是什么意思?”
这话问得突然,旁边的阿桂都愣住了 —— 昨天周先生刚讲过这一句,他到现在还没背下来呢。
和珅却没慌,他想了想,慢慢说:“回先生,我爹以前教过我这句话。
他说,光读书不思考,就会迷惑,不知道书里说的是什么;可光思考不读书,没有学问做底子,也会有危险,想不出正经道理来。
先生,我说得对吗?”
周先生看着和珅,脸上露出了惊讶的神色。
这孩子才九岁,没进过私塾,居然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得这么清楚,还带着自己的理解,比私塾里好些子弟都强!
他忍不住点了点头:“说得好!
说得很对!
你爹教得好,你也肯用心。”
阿桂在旁边不服气:“先生!
他就是偷听!
就算会说,也是偷学的!”
周先生瞪了阿桂一眼:“读书求知,不分偷学不偷学。
和珅虽在墙外听,却能记住,还能思考,这就是用心了。
你在院里坐着听,昨天教的句子还背不下来,还好意思说别人?”
阿桂被说得脸通红,低下头不敢说话了。
周先生又转向和珅,语气更温和了:“和珅,你想读书吗?”
和珅的眼睛一下子就红了,他用力点头:“想!
我想读书,想多认些字,想跟先生学《论语》,学《三字经》…… 可我家现在……” 他说不下去了,家里连饭都吃不上,哪来的钱交学费啊。
周先生叹了口气,摸了摸和珅的头:“你是个好苗子。
这样吧,以后你要是有空,就来院墙外听,我不拦着你。
要是有不懂的地方,趁课间休息,也可以来问我。”
和珅惊喜地抬起头:“真的吗?
先生,您真的允许我听?”
“真的,” 周先生笑了笑,“读书是好事,哪有拦着人读书的道理?
只是我这私塾学费确实不低,我也没办法让你免费入学,只能让你在墙外听了。”
“谢谢先生!
谢谢先生!”
和珅激动得鞠了个躬,腰弯得很低,“我一定好好听,不打扰先生讲课,也不打扰其他同学!”
周先生点点头,又从怀里掏出两个铜板,塞到和珅手里:“天冷,你拿着,去买个热乎的糖耳朵吃,暖暖身子。
快去抓药吧,别让家里人等急了。”
和珅赶紧把铜板推回去:“先生,我不能要您的钱!
您肯让我听课,我己经很感激了!”
“拿着吧,” 周先生把铜板硬塞到和珅手里,“这不是给你的,是给你弟弟的。
小孩子家,正是长身子的时候,总饿着不好。”
和珅看着手里的两个铜板,又看着周先生温和的脸,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。
他哽咽着说:“谢谢先生…… 等我以后有钱了,一定把钱还给您,还会给您送最好的茶叶!”
周先生笑了:“好,我等着。
快去吧,别耽误了抓药。”
和珅又鞠了个躬,转身往 “仁心堂” 跑。
跑了几步,他又停下来,回头看了看私塾的院门,看了看站在门口的周先生,心里暖烘烘的 —— 就算家里再难,就算以后要去给人当学徒,他也能听周先生讲课了,也能继续读书了。
抓完药,和珅没买糙米 —— 二十文钱刚够抓药,周先生给的两个铜板,他也没舍得花,想留给和琳买个糖画。
他揣着药包,又绕回了私塾墙外,这次他没敢靠太近,就站在胡同口,远远地听着院里的读书声,首到日头偏西,才往家走。
回到家,福安叔己经在门口等了,看见和珅回来,赶紧迎上去:“少爷,你怎么去了这么久?
老夫人都问了好几遍了。”
和珅把药包递给福安叔,又把在私塾的事跟福安叔说了一遍,还拿出周先生给的两个铜板:“福安叔,周先生真好,允许我去墙外听课,还给了我两个铜板,让我给琳儿买糖吃。”
福安叔接过铜板,看着和珅兴奋的样子,眼圈红了:“少爷,委屈你了…… 要是老爷还在,肯定早就送你去读书了。”
“我不委屈,” 和珅摇摇头,“能听课我就很开心了。
福安叔,我以后每天抓完药,都去听一会儿课,好不好?”
“好,好,” 福安叔赶紧点头,“只要你喜欢,只要不耽误事,就去听。”
走进里屋,母亲正靠在炕上,和琳趴在母亲身边,手里拿着一根小木棍,在地上画着玩。
看见和珅回来,和琳赶紧跑过来:“哥,你回来了!
我饿了……”和珅赶紧把怀里的半个窝头拿出来,递给和琳:“琳儿,快吃吧,这是张嬷嬷给的,还软着呢。”
和琳接过窝头,咬了一大口,又想起什么,把窝头递到母亲嘴边:“娘,你也吃。”
母亲摇了摇头,摸了摸和琳的头:“琳儿吃吧,娘不饿。
珅儿,你去抓药,没遇到什么事吧?”
和珅坐在炕边,把周先生的事跟母亲说了一遍,还把周先生问他的句子,又跟母亲说了一遍。
母亲听完,眼泪掉了下来,拉着和珅的手:“珅儿,娘知道你想读书,娘也想让你读书。
你放心,娘一定好好养病,等家里好点了,娘就算去跟人借钱,也让你进私塾读书。”
“娘,不用借钱,” 和珅赶紧说,“周先生允许我在墙外听,这样也能学东西。
等我以后学会了,我教琳儿读书,好不好?”
和琳立刻抬起头,眼睛亮晶晶的:“哥,你真的教我读书吗?
我也想认好多字,像哥一样。”
“当然教,” 和珅摸了摸和琳的头,“等我明天去听课,回来就教你认‘学’字,好不好?”
“好!”
和琳开心地跳了起来,手里的窝头都差点掉在地上。
那天晚上,和珅没怎么睡。
他躺在炕上,闭着眼睛,把白天周先生讲的《论语》在心里默念了一遍又一遍,还在心里想着 “学” 字的写法 —— 明天要教和琳认这个字,可不能记错了。
他还想起了周先生的话,想起了父亲教他读书的样子,想起了母亲说 “一定让你进私塾” 的话。
他心里暗暗发誓:一定要好好听课,一定要多认些字,一定要让母亲和弟弟过上好日子,一定要让那些欺负他们家的人看看,钮祜禄家的孩子,不是只会挨饿、只会欠债的!
第二天一早,和珅早早地起了床,帮福安叔挑了两桶水,又给母亲擦了脸,才揣着福安叔给的几个铜板 —— 这次是让他去买两个窝头的 —— 往 “仁心堂” 走。
路过私塾时,他特意早去了一会儿,院墙外还没人,他就蹲在雪地里,用手指在地上写昨天学的字,等着里面的读书声响起。
太阳慢慢升了起来,金色的光洒在胡同里,也洒在和珅的身上。
他抬起头,看着私塾的院门,眼睛里满是期待 —— 新的一天开始了,新的课也要开始了。
他不知道,这扇紧闭的院门,这墙外的偷听时光,会成为他人生中最珍贵的一段记忆,也会成为他通往未来的第一步。
而此刻,院墙外的雪地里,一个九岁少年用冻得通红的手指,一笔一划地写着 “学而时习之”,阳光落在他的脸上,温暖而明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