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彩小说尽在天香书院!手机版

您的位置 : 首页 > 汴墨探案:林黛玉大宋女提刑

第二章 破庙残灯认孤身,幸得老妪渡难关

发表时间: 2025-08-23
出了破庙,风里的暖意淡了些,夹着几分田野间特有的湿凉。

黛玉裹紧身上的粗布裙,按樵夫指的方向往南走。

刚走了半里地,胸口便又泛起熟悉的闷痛,咳意像潮水般涌上来,她忙掏出手帕捂住唇,弯着腰咳了好一会儿,才勉强缓过来。

帕子上又添了两点淡红,她看着那抹红,指尖微微发颤。

这咳疾竟也跟着她到了北宋,身子骨这样弱,连赶路都成了难事。

路是土路,雨后有些泥泞,粗布鞋底薄,很快就沾了满脚泥,走起来又沉又滑。

黛玉自幼在深宅大院里长大,连路都很少多走,如今这样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泥地里,没走多久,脚踝就开始发酸,额头上也冒出了虚汗。

她扶着路边的柳树歇了歇,望着远处隐约可见的村落轮廓,心里生出几分茫然:这王氏婆婆会是个什么样的人?

会不会愿意收留她这个陌生的外乡人?

正愣神时,身后传来一阵慢悠悠的脚步声,伴着竹篮晃动的“吱呀”声。

黛玉回头,见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妪挎着个缝补篮走过来。

老妪穿着灰布短衫,裤脚挽到膝盖,露出的小腿上沾了些泥点,脸上满是皱纹,却透着一股和善的气色。

老妪也看见了黛玉,停下脚步,上下打量了她一番,目光落在她苍白的脸色和沾了泥的裙摆上,皱了皱眉:“姑娘,你这是从哪来?

怎么一个人在这儿?

看你这样子,像是病了。”

黛玉定了定神,想起樵夫说的“王氏婆婆”,试探着问道:“婆婆可是王家庄的人?

晚辈柳玉,是从江南来的,本想寻亲,却没寻到,如今身子不适,正想往王家庄去寻个落脚处。”

“哦?

你就是樵夫老张说的那个姑娘?”

老妪眼睛一亮,走上前几步,伸手摸了摸黛玉的额头,“哎哟,还在发烫呢!

老张说你倒在破庙里,我还想着过来看看,没想到在这儿遇上了。

我就是王氏,姑娘快跟我回家,这野外风大,再吹着可就更严重了。”

王氏的手很粗糙,带着常年做活留下的薄茧,却很温暖,触在额头上,让黛玉想起小时候母亲对她的照料。

她心里一暖,屈膝行了一礼:“多谢婆婆收留,晚辈……添麻烦了。”

“添什么麻烦,都是苦命人,互相帮衬着罢了。”

王氏说着,自然地接过黛玉手里的帕子。

瞥见上面的淡红,眼神沉了沉,却没多问,只把缝补篮往胳膊上挪了挪,伸手扶住黛玉的胳膊,“姑娘身子弱,我扶着你走,慢些没事。”

王氏的胳膊很结实,扶着黛玉时稳稳妥妥的,让她少了几分踉跄。

两人慢慢往王家庄走,王氏边走边絮絮叨叨地说着话,大多是些家常:“咱们这王家庄小,就几十户人家,都是种地或者做些小活计的,没什么坏人,姑娘放心住。

我家就我一个人,屋子虽小,却也能住下你。”

黛玉听着她的话,偶尔应上一两句,心里的不安渐渐散了些。

她能听出王氏话里的真诚,没有半分算计,不像荣国府里那些嬷嬷、丫鬟,说话时总带着几分试探和防备。

走了约莫一炷香的功夫,终于到了王家庄。

庄口果然有棵大槐树,枝繁叶茂,遮了大片阴凉。

庄里的房子多是土坯墙、茅草顶,路上偶尔能看见几个玩耍的孩子,见了王氏,都笑着喊“王婆婆”,王氏也笑着应着,还从缝补篮里摸出两颗糖分给孩子。

王氏的家在庄尾,是一间小小的土房,屋顶铺着新换的茅草,看着比破庙规整多了。

推开门,院子里搭着个简陋的灶台,旁边堆着些柴火,墙角种着几株青菜,绿油油的,透着生气。

“姑娘先进屋歇着,我去给你熬药。”

王氏扶黛玉进屋。

屋里的陈设很简单:一张木板床,铺着洗得发白的粗布褥子;一张缺了角的木桌,上面摆着几只破瓷碗;墙角放着个旧木箱,应该是装衣物的。

王氏把黛玉扶到床上坐下,又拿了床薄被盖在她身上,“我前几日受了凉,熬了些治风寒的草药,还剩了些,姑娘先喝了发发汗,明日我再去镇上给你抓些治咳的药。”

黛玉刚想说“不用麻烦”,王氏己经转身出去了。

她靠在床头,打量着这间小屋子,虽然简陋,却收拾得干干净净,桌子上的碗摆得整整齐齐,褥子上也没有异味。

她摸了摸怀里的“潇湘”玉佩,心里第一次有了“暂时安稳”的感觉。

在这陌生的北宋,她终于有了一个能遮风挡雨的地方。

没一会儿,屋外传来了柴火燃烧的噼啪声,还有王氏轻轻的咳嗽声。

黛玉心里过意不去,想下床去帮忙,刚起身,就被王氏推了回去:“姑娘躺着别动!

你这身子骨,再折腾可就糟了。

我老婆子干了一辈子活,熬个药算什么。”

王氏端着一碗黑乎乎的草药进来,热气腾腾的,药味很浓。

她把药碗递到黛玉面前,又从怀里摸出一小块红糖:“这药苦,姑娘先含块糖,喝完药再咽下去,能好受些。”

黛玉接过药碗,看着碗里褐色的药汁,想起在潇湘馆时紫鹃给她熬的药,也是这样苦,却总有人在旁边细细照料。

她眼眶微热,低头喝了一口药,苦涩的味道瞬间充满了口腔,她强忍着没吐出来,一口气把药喝光了。

王氏赶紧把红糖递给她,又递过一杯温水:“慢点咽,别呛着。”

黛玉含着红糖,甜味慢慢压过了药味,心里也甜丝丝的。

她看着王氏忙碌的身影,王氏又去灶台边忙活了,这次是熬粥,锅里传来咕嘟咕嘟的声响,米香渐渐飘了进来。

“婆婆,您家里就您一个人吗?”

黛玉轻声问道。

王氏手里的动作顿了顿,声音低了些:“是啊,老头子十年前就走了,没留下一儿半女,就我一个人过。

平日里帮人缝补衣裳,赚点钱够糊口的,也挺好。”

黛玉听出她话里的落寞,没再多问,只在心里暗下决心:等自己身子好了,一定要想办法赚钱,不能总靠着王氏。

王氏日子本就不宽裕,她不能再添负担。

没过多久,王氏端着一碗糙米粥进来,粥里还放了些切碎的青菜,看着很清淡,却冒着热气。

“姑娘先喝点粥垫垫肚子,药喝了容易饿。”

黛玉接过粥碗,用勺子舀了一口,粥熬得很软烂,青菜也带着甜味,虽然比不上荣国府里的山珍海味,却是她到北宋后吃的第一顿热饭。

她慢慢喝着粥,看着王氏坐在旁边缝补衣裳,手指灵活地穿针引线,偶尔抬头冲她笑一笑,心里忽然生出一种久违的踏实感。

喝完粥,药效渐渐上来了,黛玉觉得浑身发热,眼皮也开始发沉。

王氏帮她盖好被子,说:“姑娘睡会儿吧,发发汗就好了。

我就在外面缝衣裳,有事你喊我。”

黛玉点了点头,闭上眼睛,很快就睡着了。

这一次,她没有做关于潇湘馆的梦,梦里是王家庄的田野,是王氏温暖的笑容,是冒着热气的糙米粥,是属于这个陌生时代,却让她觉得安心的景象。

屋外,王氏坐在灶台边,借着天光缝补衣裳,时不时抬头看看屋里的方向,嘴里轻声念叨着:“这姑娘看着就不是苦日子里长大的,却这么懂事,唉,真是造孽。”

她手里的针穿梭着,心里己经盘算好了:明日一早,就去镇上给姑娘抓治咳的药,再买些细面,给姑娘做碗面条补补身子。

津ICP备2023000462号-2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