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:撼 龙经者,常也,又妶也。
《葬书》不称“经”,不敢同于《羲易》、《诗》、《书》,且前有《青囊》、《狐首》也。
其他地书多称“经”,唐人之妄也。
杨公《撼》、《疑》二书,必不肯自称经”。
曰“经”,或后人尊之也。
然不宜以是为杨公累,故去“经”之名,则无《太元》、《法言》之失矣。
译:“经” 的含义,一是 “常”(即永恒不变的真理),二是 “法”(即法则、规范)。
《葬书》不称 “经”,是因为不敢与《羲易》(即《周易》,传说伏羲氏创制)、《诗经》、《尚书》并列,而且在此之前己有《青囊》、《狐首》等地理书(未称经)。
其他地理风水类书籍多称 “经”,这是唐代人的妄为(指随意抬高书籍地位)。
杨公(杨筠松)的《撼龙经》、《疑龙经》二书,必定不肯自称为 “经”。
称它们为 “经”,或许是后人对其的尊崇。
然而不应因此给杨公带来牵累(指背负 “妄自称经” 的指责),所以去掉 “经” 的名号,就不会有类似《太元》《法言》那样的过失了。
深度解析:一、“经” 的定义与地位:1.“经” 的内涵——古代称 “经” 的书籍,如儒家经典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易》《春秋》,皆被视为具有权威性、永恒性的典籍,代表最高真理与法则。
作者开篇强调 “经者,常也,又法也”,指出 “经” 的崇高性。
2.《葬书》的谦抑——托名东晋郭璞所著的《葬书》是风水理论的奠基之作,但作者认为其未敢称 “经”,原因有二:①不敢比肩儒家经典:《羲易》(《周易》)等是儒家核心经典,地位至高无上,风水类书籍自谦不可与之并列。
②前人著述的先例:汉代己有《青囊》《狐首》等地理书,但均未称 “经”,可见 “称经” 并非古制。
二、批判 “地书称经” 的风气:1.“唐人之妄” 的指责——作者认为,唐代以后许多风水书(“地书”)随意称 “经”,是一种虚妄、僭越的行为。
这反映了唐代风水术兴盛后,部分学者或从业者为抬高著作地位,强行附会 “经” 的权威,背离了古人的审慎态度。
2.杨公著作的 “被称经”——作者推测,杨筠松(唐代风水大师)的《撼龙经》《疑龙经》本不愿称 “经”,“经” 之名是后人出于尊崇所加。
这一观点暗含对 “尊经” 风气的反思:后人的推崇可能给原作者带来 “妄自尊大” 的误解(“不宜以是为杨公累”)。
三、以《太元》《法言》为戒:1.典故出处:①《太元》:西汉扬雄仿《周易》作《太玄》(又称《太元》),试图构建哲学体系,但被后世认为自不量力,未能比肩经典。
②《法言》:扬雄仿《论语》作《法言》,同样有模仿经典之嫌,评价褒贬不一。
2.作者的警示:作者认为,若风水书强行称 “经”,就会重蹈扬雄《太元》《法言》的覆辙,因 “拟经” 而暴露才学不足、妄自尊大的缺陷。
因此,主张去掉 “经” 名,以避免此类批评。
西、对 “经” 的权威性维护:作者坚守 “经” 的传统崇高性,反对将风水等 “方术” 类书籍与儒家经典并列,体现了正统学术对 “小道”(非儒家主流学问)的界定与警惕。
五、对风水文献的理性反思:承认风水理论的价值(如杨公著作的专业性),但反对过度神化或拔高其地位,主张以客观态度看待这类文献,避免附会经典引发争议。
暗含对唐代以后风水流派繁杂、著述泛滥的批评,认为 “称经” 之风是学术浮躁的表现。
六、历史考据的萌芽:作者通过对比前代文献(如《青囊》《狐首》不称经),指出 “地书称经” 是唐代以后的新现象,带有初步的学术史考据意识,与清代朴学的考证方法有相通之处。
七、这段文字借辨析 “经” 的名号,揭示了中国古代学术中 “尊经” 与 “附会” 的矛盾,以及正统思想对边缘学问(如风水)的复杂态度。
作者主张以谦抑态度对待非儒家经典的著述,既肯定其价值,又反对僭越名分,体现了传统学术的等级观念与理性精神的交织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