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中的校门比我想象的还要气派,灰白色的教学楼排列整齐,操场上铺着我从未见过的塑胶跑道。
市重点高中,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真正离开熟悉的环境,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。
开学第一天,我穿着父亲特意从城里带回来的新校服,站在教室后排,看着周围谈笑风生的同学们。
他们大都来自城里,言谈举止间透露着我所不熟悉的自信和洒脱。
我默默地找了个角落的座位,试图让自己不那么显眼。
"喂,你是哪个初中的?
"一个戴眼镜的男生转过身来问我。
"县里的实验中学。
"我低声回答。
"哦,乡下来的啊。
"他似乎兴趣顿减,随意点点头又转回去了。
这短暂的对话让我意识到,在这里,我又有了新的标签——"乡下来的学生"。
尽管我初中成绩优异,但在城里孩子眼中,我还是带着一层无形的隔阂。
高一的课程难度陡然增加,我不得不更加刻苦。
住在学校宿舍,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,晚上11点熄灯,所有时间几乎都泡在书本里。
我的生活费更加紧张,父母在外打工的收入有限,还要负担弟弟的学费。
很多时候,我只能吃最便宜的饭菜,从不敢有额外的消费。
高一下学期,班上来了一位新同学,叫林小雨。
她因为父母工作调动,从省城转学过来。
小雨性格开朗,喜欢文学,而且对我这个"乡下来的学生"没有丝毫的轻视。
不知不觉中,我们因为共同喜爱的书籍和作家而熟络起来。
"你的作文写得真好,有自己的风格。
"她曾这样真诚地夸奖我,这让我第一次感到,原来自己在学习之外,还有被欣赏的地方。
十六岁的心,就这样悄悄萌动。
我开始期待每天的语文课,因为可以和她讨论文学;我会偷偷在图书馆多借一本她提到过的小说;我甚至开始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,尽管囊中羞涩,却也会精心整理那几件简单的衣服。
情窦初开的感觉如此美好又痛苦。
我知道,以我的家境和身份,对小雨的感情只能埋在心底。
她家境优渥,父母是事业单位的干部,而我,只是一个靠父母辛苦打工维持学费的农村孩子。
高二那年,一场意外打破了我平静的学习生活。
父亲在工地受了伤,无法继续工作,家里的经济来源骤然中断。
母亲一人的收入根本无法支撑两个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。
那是一个周末的下午,我接到了父亲的电话。
"儿子,爸爸受伤了,暂时不能干活了......""没事,爸,我可以勤工俭学。
"我强装镇定。
"不行,你弟弟还小,学费要紧。
你......"父亲的声音哽咽了,"你先休学一年,帮家里......"电话那头,父亲的声音充满了愧疚和无奈。
我知道,他是多么希望我能完成学业,但现实的残酷让他不得不做出这个决定。
就这样,十七岁的我,带着对未来的迷茫和对家庭的责任感,办理了休学手续。
班主任王老师极力劝阻:"你是个好苗子,别就这样放弃了。
"但我别无选择。
临走那天,小雨塞给我一本书,是我们共同喜欢的作家的散文集,扉页上写着:"相信你会回来,等你。
"那一刻,我差点落泪,却只能强忍着点点头,转身离去。
辍学后,我跟着村里的一个远房亲戚去了省城,在一家建材市场当搬运工。
每天从早到晚搬砖头、水泥袋、钢筋,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,背上常常被汗水浸透。
夜晚,躺在工地的简易板房里,我总会想起学校的日子,想起未完成的课本,想起小雨的笑容。
那本散文集成了我唯一的精神寄托,每晚我都会在昏暗的灯光下读上几页,仿佛这样就能和学校、和小雨保持某种联系。
工地的生活艰苦而单调,但让我第一次真切地体会到了父母多年来的不易。
每个月领到工资,我都会留下最基本的生活费,其余都寄给家里,为父亲的医药费和弟弟的学费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在工地上,我认识了各种各样的人——有为生计奔波的父亲,有支撑整个家庭的母亲,还有和我一样因为各种原因辍学的年轻人。
我们共同劳作,分享生活的艰辛与乐趣。
他们的故事让我意识到,在这个社会中,有太多人像NPC一样被生活推着走,没有选择的余地。
一年后,父亲的伤势好转,能够重新工作了。
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,父亲专程来到省城,站在工地门口等我下班。
"儿子,回去继续上学吧。
"父亲的眼中含着泪水,"我和你妈妈不能再耽误你了。
"就这样,在离开校园一年零三个月后,我再次回到了高中,编入了高三年级。
很多同学己经不认识我了,小雨也因为父母再次调动而转学离开。
班主任王老师却记得我,给了我最大的支持和帮助,为我安排了补习计划。
重返校园的感觉既熟悉又陌生。
一年的工地生活让我成熟了许多,也让我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。
我拼命追赶落下的课程,常常学习到深夜,就是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望,也为了证明给自己看,我还有选择未来的可能。
高考前的冲刺阶段,我的努力得到了回报。
模拟考试中,我的成绩稳步上升,甚至超过了许多一首在校的同学。
王老师欣慰地说:"你的经历没有白费,它给了你比别人更强的意志力。
"高考那天,天气出奇地好。
阳光明媚,微风送爽,仿佛上天也在为我的坚持鼓励。
走出最后一科考场,我长舒了一口气,不管结果如何,至少我没有放弃。
成绩公布那天,我的分数超出了预期,足以上一所还不错的大学。
但看到分数的那一刻,我内心涌起一种强烈的不甘心——如果不是那一年的辍学,我能考得更好。
经过深思熟虑,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:复读一年,再战高考。
父母起初不理解我的选择。
"己经可以上大学了,为什么还要再来一年?
"母亲担忧地问。
"我想考一所更好的学校,让我再试一次。
"我坚定地说。
复读的那一年,是我学习生涯中最刻苦也最充实的时光。
没有课外活动,没有社交生活,只有书本和试卷的陪伴。
但这一次,我的内心异常平静,因为我知道自己在为什么而奋斗。
第二次高考,我的成绩比上一年提高了近六十分,成功被西部一所著名的工业大学录取。
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,我记得自己坐在村口的小桥上,望着远方的夕阳,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。
彷徨的青春就这样在坚持与放弃、迷茫与坚定中度过。
我经历了情窦初开的悸动,尝试了社会的辛酸,也品尝到了努力后的甜蜜。
这一路走来,我开始明白,人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,有时我们是命运的主角,有时我们只能接受被支配的命运。
当我收拾行李,准备前往千里之外的大学校园时,回望这段青春岁月,感慨万千。
那个因家庭变故而辍学的少年,那个在工地上挥汗如雨的年轻工人,那个复读一年只为圆梦的学生,构成了我青春的全部印记。
我开始隐约感觉到,或许每个人在不同时期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,而这些角色的转换,就是我们成长的轨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