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彩小说尽在天香书院!手机版

您的位置 : 首页 > 青云之路的磨炼

第3章 转机与挑战

发表时间: 2025-09-28
一周的档案室“发配”期满,张立军回到办公室。

同事们看他的眼神更加复杂了——有同情,有好奇,也有几分幸灾乐祸。

赵强副主任见他回来,只是冷冷地瞥了一眼,没说什么。

张立军却像没事人一样,照常打扫卫生、打水,然后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开始一天的工作。

他注意到桌上多了一沓待处理的文件,看来这一周积压了不少工作。

“小张,王镇长让你去他办公室一趟。”

上午十点左右,通讯员小马探头进来通知。

办公室顿时安静下来,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张立军身上。

赵强副主任的嘴角微微上扬,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。

张立军整理了一下衣领,平静地站起身:“好的,我这就去。”

走在去往后院领导办公室的路上,张立军心里也在打鼓。

他不知道那份报告会带来什么后果——是赏识还是更大的麻烦?

敲开王镇长办公室的门,只见王镇长正戴着老花镜,仔细阅读着一份文件。

张立军认出那正是自己写的农业发展报告。

“镇长,您找我?”

王镇长抬起头,摘掉老花镜,指了指对面的椅子:“坐。

这份报告是你写的?”

“是的,镇长。

我在整理档案时有些想法,就随手写了下来。”

张立军谨慎地回答。

王镇长沉默了一会儿,忽然问:“你说东部盐碱地可以推广耐碱作物,有什么具体想法?”

张立军精神一振,侃侃而谈:“我查阅了档案,五年前农技站曾在东部片区试种过碱谷和油莎豆,产量虽然不如普通作物,但比荒着强。

现在的问题是缺乏统筹规划和技术支持。

我认为可以成立一个试点项目,邀请农科院专家指导,选择几户愿意尝试的农户先行先试...”王镇长听得认真,不时点头。

等张立军说完,他沉吟道:“想法不错,但实施起来有难度。

农民最讲实际,看不到真金白银的好处,谁愿意冒险?”

“所以需要政策支持。”

张立军早有准备,“可以争取一些补贴,比如种子补贴、技术指导,甚至保底收购。

只要有一两户成功了,其他人自然会跟上来。”

王镇长若有所思地看着眼前的年轻人。

在乡镇工作多年,他见过太多要么圆滑世故、要么莽撞行事的年轻干部,像张立军这样既有想法又懂策略的实在少见。

“这样吧,”王镇长最终说,“你写个详细方案给我,包括预算和实施步骤。

如果可行,我会在党委会上提出。”

张立军心中一喜,但马上控制住情绪,郑重回答:“好的镇长,我尽快完成。”

回到办公室,赵强立刻走过来,语气带着讥讽:“怎么,又挨批了?

早跟你说过,不要好高骛远...王镇长让我写个方案。”

张立军平静地打断他。

赵强一愣,脸色变了变,但很快恢复常态,哼了一声:“写方案?

年轻人,别以为有点想法就了不起了。

乡镇工作没那么简单!”

接下来的几天,张立军白天处理日常工作,晚上加班写方案。

他走访了农技站的老技术员,咨询了几位老农,甚至还托战友从省农科院要来了些资料。

周五下午,张立军将一份详实的方案放在了王镇长桌上。

王镇长粗略翻看后,眼中露出赞许之色:“效率很高嘛。

下周一党委会,你列席参加,亲自汇报这个方案。”

这个消息像颗炸弹在镇政府炸开了。

一个刚来不久的小干事列席党委会?

这可是前所未有的事!

周末,张立军难得清闲,正准备帮父亲下地干活,周晓梅来了。

“立军哥,明天镇上赶集,一起去吗?”

周晓梅站在院门口,阳光照在她脸上,显得格外明媚。

张母在一旁挤眉弄眼,张立军只好答应:“好啊,正好我要买点东西。”

河湾镇的集市每月两次,是西里八乡的大事。

第二天一早,张立军和周晓梅并肩走在熙熙攘攘的集市上。

周晓梅明显经过精心打扮,穿着淡粉色衬衫和黑色长裤,辫子梳得整整齐齐。

“听说你要在党委会上汇报方案?”

周晓梅忽然问。

张立军惊讶地看着她:“你怎么知道?”

周晓梅俏皮地眨眨眼:“镇政府没有秘密。

你真厉害,才来这么短时间就能在党委会上发言。”

张立军苦笑:“只是列席汇报,能不能通过还难说呢。”

“我相信你一定能行。”

周晓梅语气坚定,“你的方案我虽然没看过,但知道是你做的,就一定很好。”

两人边走边聊,从工作谈到生活,从理想谈到现实。

张立军发现周晓梅不仅外表秀气,内心也很有见解,对许多问题都有独到看法。

在集市的一个书摊前,周晓梅停住了脚步,目光被一本《农业经济概论》吸引。

张立军注意到她的眼神,悄悄买下这本书,在送她回家时拿了出来。

“送给你的,算是感谢你陪我逛集市。”

张立军有点不好意思。

周晓梅惊喜地接过书,脸微微泛红:“谢谢,我很喜欢。”

那一刻,两人之间的气氛微妙而温暖。

周一上午九点,镇党委会准时开始。

张立军提前十分钟来到会议室,在角落的位置坐下。

党委委员们陆续入场,看到张立军都有些意外。

王镇长主持会议,在讨论完几个常规议题后,他说:“今天还有个临时议题,关于东部片区盐碱地开发利用的问题。

办公室张立军同志做了个方案,让他给大家汇报一下。”

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角落里的张立军。

赵强副主任的脸色尤其难看。

张立军深吸一口气,走到会议桌前方的汇报位置。

他尽量让自己镇定下来,开始讲解方案。

起初有些紧张,但随着讲解深入,他越来越自信。

从现状分析到可行性研究,从实施步骤到预期效益,他讲得条理清晰,数据详实。

汇报完毕,会议室里一片寂静。

良久,主管农业的副镇长刘长河率先发言:“方案做得不错,但实际操作难度很大。

农民的工作不好做啊!”

其他委员也纷纷发表意见,大多表示赞同但担忧实施难度。

就在讨论陷入僵局时,一首沉默的镇党委书记李卫国开口了:“我觉得这个方案有创意,也有可行性。

这样吧,可以先搞个小范围试点,由提出方案的小张同志具体负责,农技站配合。

王镇长觉得呢?”

王镇长点头:“我同意李书记的意见。

小张,你有没有信心把这个试点搞起来?”

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在张立军身上。

他感到心跳加速,但毫不犹豫地回答:“有信心!

我一定尽全力完成任务!”

会议结束后,消息很快传遍了镇政府。

张立军被任命为盐碱地开发试点项目的负责人,虽然不是什么官衔,但意味着他首接对镇领导负责,地位特殊。

赵强副主任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,开始对张立军笑脸相迎,甚至主动提供帮助。

其他同事也更加热情,只有王雯还保持着原来的态度,悄悄提醒张立军:“小心点,赵强这人表面一套背后一套。”

试点项目启动后,张立军忙得脚不沾地。

他走访农户,联系专家,协调各部门,每天都工作到很晚。

周晓梅有时会来镇政府等他下班,两人一起骑自行车回村。

一个月后,试点工作初见成效。

有五户农民愿意尝试种植耐碱作物,农科院的专家也答应前来指导。

更令人惊喜的是,县农业局对这个项目产生兴趣,表示可以提供部分资金支持。

然而,就在一切顺利推进时,问题出现了。

一天下午,张立军正在东部片区查看试验田,突然接到王镇长紧急电话:“立即回镇政府,有急事!”

回到镇上,张立军发现气氛不对。

同事们看他的眼神躲躲闪闪,赵强副主任则一脸“早就知道会这样”的表情。

王镇长面色凝重地将一份文件摔在桌上:“看看这个!

有人向县里举报,说你利用项目之便,收受农民礼品,还和种子供应商有不正当往来!”

张立军如遭雷击,愣在原地。

这完全是莫须有的指控!

“镇长,我绝对没有做过这些事!

您可以调查...”张立军急切地辩解。

王镇长摆手打断他:“现在不是解释的时候。

县纪委己经派人下来调查了,你要做好心理准备。

在调查结果出来前,试点项目暂停,你也不要参与任何重要工作。”

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。

张立军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出镇长办公室的,只觉得头脑一片空白。

回到办公室,他明显感觉到周围的冷漠和疏远。

只有王雯偷偷递来一张纸条:“坚持住,清者自清。”

傍晚,张立军推着自行车走出镇政府,心情沉重。

他不知道是谁在背后捅刀子,也不知道这场风波会如何收场。

“立军哥!”

熟悉的声音传来。

周晓梅站在路边,眼中满是担忧,“我听说了...你没事吧?”

看着周晓梅关切的眼神,张立军忽然觉得眼眶发热。

他摇摇头,勉强笑道:“没事,清者自清。”

周晓梅坚定地说:“我相信你!

你一定不会做那种事。

这是有人眼红你的成绩,故意陷害!”

这句话点醒了张立军。

是啊,自从试点项目开展以来,确实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。

特别是那些原本对盐碱地有想法的干部,可能觉得被一个新人抢了风头。

“谢谢你的信任,晓梅。”

张立军由衷地说。

“需要我做什么吗?”

周晓梅问,“我可以找我爸的老同学帮忙,他在县里工作...”张立军摇头:“不用,我相信组织会还我清白。

这个时候找关系反而显得心里有鬼。”

周晓梅敬佩地看着他:“立军哥,你真的很了不起。

那这段时间你打算怎么办?”

张立军望向远方,目光逐渐坚定:“既然暂停工作,我就利用这段时间深入调研,把方案做得更完善。

等调查结束,项目重启时,我要做得更好!”

周晓梅笑了:“这才是你嘛!

不管发生什么,我都会支持你的。”

夕阳下,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。

张立军看着身边这个善良坚强的姑娘,忽然觉得,无论前路多么艰难,只要有这样的理解和信任,他就有了继续前进的勇气。

调查的结果如何?

试点项目能否重启?

张立军的命运将走向何方?

这一切都还是未知数。

但可以肯定的是,这个从农村走出来的退伍军人,己经在这场基层的淬炼中,开始崭露头角了。

津ICP备2023000462号-2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