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章
我叫方谨,国家博物馆的一名古籍修复师。
在这间终年不见阳光的地下修复室里,我待了整整三十年。
我的工作,是修复那些残破不堪的古籍善本。经我手的国之瑰宝,不计其数。
但我自己,连个副高级职称都没评上。
今天,馆里公布了新一批的职称评定和干部任命结果。
文献部新设了一个“青年学术带头人”的岗位,给了小刘。
小刘,哈佛回来的博士,来馆里刚两年。他的专长是做PPT,写各种听起来高大上的项目报告,但连最基础的线装书口诀都背不全。
“老方啊,委屈你了。”文献部马主任把我叫到办公室,笑呵呵地安抚我。
“小刘学历高,眼界宽,是咱们部,乃至整个馆里未来的重点培养对象。你是咱们的定海神针,要多带带他,多支持年轻人嘛。”
我点点头,没说话。
下午,小刘就带着几个新来的实习生,来我工作室“参观指导”了。
他背着手,像个领导一样,指着我正在修复的一页宋版书,高谈阔论。
“大家看,这就是我们传统的古籍修复手艺。虽然工序繁琐,效率比较低,有点像‘老古董’,但这也是我们传统文化里,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嘛。”
他话音刚落,一个胆子大的实习生就好奇地问:“方老师,您的手艺这么厉害,我们都看呆了。您一定是馆里的首席专家吧?”
我手里的镊子,微微一顿。
小刘立刻笑着打圆场,声音不大不小,刚好让所有人都听见。
“哎,你们不懂。方老师这叫境界!淡泊名利,与世无争!不像我们这些年轻人,天天就想着评职称、升职加薪,俗气,太俗气了!哈哈!”
周围的实习生们跟着尴尬地笑了。
那一刻,我感觉三十年的坚守,三十年面对无价国宝的敬畏,三十年甘于寂寞的日日夜夜,都变成了一个笑话。
一个被“俗气”的年轻人,当众嘲讽的笑话。
我没说话,只是默默地,把手中的竹起子、镊子、棕刷,一件件整齐地放回工具盒里。
等他们一行人说说笑笑地离开后,整个修复室又恢复了往常的寂静。
我从柜子里,拿出一方新的砚台,一块上好的徽墨。
磨墨,提笔。
一笔一划地,在那张印着单位抬头的稿纸上,写下了我的提前退休申请。
申请人:方谨。
我看着满屋子的书卷,那些我曾经视若生命的书卷,轻声说了一句:
“书是国宝,但修书的人,不是。”